金融科技迈入3.0时代 供应链金融蓝海悄然而来

2018-02-23 18:13


摘要

 

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如果我们不能获取、整理和应用这些信息和数据,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后,甚至被抛弃。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更是如此。这里,文沥为你带来每周最新的行业资讯。

 

金融科技迈入3.0时代
供应链金融蓝海悄然而来

 

从金融行业最初的通过IT软硬件实现电子化、自动化办公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完善,中国金融科技正处于从2.0向3.0时代过度的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运用在提升传统金融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痛点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和产品。在过去的一年,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模式的繁荣受到瞩目关注。

 

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表述:一,供应链金融是在“产融结合、脱虚向实”的背景下产生,是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且在19大首次提出“现代供应链”概念被业内解读为政策支持之信号;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三,供应链金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

 

所以说随着推动供应链应用创新发展政策的加码,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预期也将持续提升。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巨头、物流公司、传统企业等俱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深耕布局。由于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主体不同,商业模式呈现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数点:

 

其一,商业银行模式。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所以即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但商业银行主导的模式依然是中国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力量。银行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通过分析客户行业特征及融资特点,系统提供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满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需求。

 

其二,电商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特征在于核心企业累计并精准分析商户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数据,然后通过系统化、模块化的分析,向信誉良好、资质优越的商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其三,科技软件公司模式。在供应链金融运作主体中,科技公司、软件公司也占据很大一部分。如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针对中小微企业使用客户的企业系平台,他们都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潜在的参与主体,企业系平台可提供线上企业信息查询、评估和综合评分,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数据沉淀来实现中小企业智能对账收款、在线信用融资等。所以说科技软件公司通过客户公司数据加以技术分析,也将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其四,物流公司模式。事实上物流公司一直都是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物流公司依托在行业常年来上下游的深厚关系,通过资源整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和融资解决方案。

 

从供应链金融的品类上看,包含大宗商品、流通、农业等多个领域都融入到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畴。值得一说的是,随着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日渐完善及垂直化市场需求更为旺盛,供应链金融在业务模式呈现深耕、纵深式发展,也引入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

 

总而言之,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服务方式的延伸,其核心点仍然是做好风控。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技术运用将会很好的做到这点。

 

计算机:供应链金融 企业“智能制造”的必然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风险评估体系的重建。传统的评估体系是基于固定资产(土地、房产等)的抵押,而供应链金融是将重心转向实际发生的贸易关系上,企业向金融机构的抵押物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应收账款、预付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在资金需求量小的时候,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撮合供应链内成员间的预付货款、延迟支付货款等形式实现链内资金流的优化配置。而当资金需求量较大时,则可以通过链外的融资机构如银行等,依托整个供应链稳定的贸易形式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经历三次变化,银行不再是唯一核心。供应链金融发展初期是以银行为主体,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被笼统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由于对存货数量和质量的难以把控,无形间增加了银行和核心企业的风险。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建立线上交易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

 

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平台逐渐成为核心,加快企业资金流动。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借助网络技术彻底革新了风险管理的定义与操作模式。传统的风控只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而现在风控部门必须综合研究“四流”,即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是市场的必然需求。核心企业通过搭建线上交易平台,让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都在线上运营,同时引入物流、第三方信息等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核心企业运用大数据建立风控体系后,引入资金方,为线上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保障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即使在“脱虚向实”背景下,国办发政策专文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1)“脱虚向实”背景下,现金贷、智能投顾等持续收紧并行业整合。2)供应链金融不同。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供应链金融作为独立主体首次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将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评级AA以上企业的应收(付)账款市场规模至少在十万亿规模量级,应收账款证券化将成为18年的趋势,帮助资金脱虚向实。

 

董希淼:整治银行业乱象需抓住公司
治理这个"牛鼻子"

 

近期,某银行成都分行因向一千多家空壳企业授信等行为被处以重罚。此案金额巨大、性质恶劣,但相关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反映出其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缺陷。为落实中央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中国银监会决定将“公司治理不健全”作为2018年深化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的第一要点。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对经营货币信贷的银行业而言尤为重要。2013年,《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发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三会一层”结构不断优化,决策和监督效率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内部人”控制问题。部分银行持股比例分散,股东更多地关注银行短期业绩状况和红利分配水平。股东缺位等问题的存在,也影响有效激励和监督的形成,最终有可能导致股东利益受损。二是“大股东”越位问题。部分银行股权结构集中化,尽管可以加强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但容易出现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取私利,损害中小股东甚至银行整体利益。三是不正当关联交易问题。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在综合经营中探索金融控股模式,都难以避免关联交易,但目前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过度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背市场公平交易等商业原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且容易传递风险。四是机构设置和业务违规问题。为规避监管,委托持股、假名出资、隐名投资等违规现象接踵而至。一些银行还违规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或以通道、嵌套等方式开展股权投资计划业务从中套利,埋下多重风险隐患。

 

下一步,银行业应从股东资质、关联交易、组织架构、考核激励等方面着手,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理顺公司治理运作机制。

 

一是对股东资质实行穿透式监管。提高银行股东门槛,股东应充分考虑银行作为风险经营机构应尽的义务,避免贪图分红或者融资便利等短期行为,杜绝将银行作为“提款机”。

 

二是明确关联交易范围和流程。对于银行或金融控股集团,应重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隔离,降低关联交易风险,防止控股股东的不正当关联交易。

 

三是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不仅要实现“三会一层”充分履职,还要处理好与党委的关系。要规范同业业务和资管业务,回归信贷业务本源,引导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四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管理,将风险、内控指标全面纳入绩效考核,并实施“一票否决”;优化薪酬结构,强化中长期激励和薪酬递延,避免短视行为。

 

 

来源:大数据供应链金融

 【免责声明】:本微信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各大媒体平台或者微信粉丝推荐,如转载时标注作者及出处,我方会一并载入,如没有特别注明,我方会默认为网络转载,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电话:0536-8813386.欢迎作者直接投稿,投稿邮箱:wfsgylxh@163.com。